氣體流量的SI單位為m3·Pa/s,通常用符號W表示;液體流量的單位則為m3/s。在導電通道的所有橫截面中,Q保持恒定,這種流動通常被稱為流速。為了簡化流量計算,通常將不連續(xù)性(泄漏)表示為光滑的圓形圓柱形或矩形通道。
流動模式的多樣性
圓形通道對應于孔隙,矩形通道對應于裂縫和縫隙。由于氣體和液體的物理化學性質(zhì)不同,它們流經(jīng)不同大小通道的流動模式也各不相同。這些模式取決于:通道的大小和形狀、流動物質(zhì)的性質(zhì)。
氣體通過泄漏點的特征
泄漏的定義:由于外殼密封性的破壞,氣體(或液體)從大氣(介質(zhì))流入泵送體積,或從受未密封信封限制的體積中流出,這被稱為泄漏。顯然,隨著外部壓力的變化,泄漏量也會發(fā)生變化,并且還取決于體積周圍氣體環(huán)境的成分。
標準化條件:對于氣體和真空系統(tǒng),進出系統(tǒng)的氣體泄漏量取決于在標準化條件下通過不連續(xù)性的空氣流量。標準化條件被認為是溫度為(20±5)°C和壓力為105±4·103帕。
總泄漏量:泄漏,就像泄漏(泄漏)一樣,其特征是物質(zhì)流穿過它。在這種情況下,泄漏將等于總泄漏量,相當于被監(jiān)測對象中存在的所有泄漏量之和。
流動狀態(tài):通過泄漏口的氣流可以是湍流、粘性、分子或中等分子粘度。
湍流:在系統(tǒng)的泵送模式開始時觀察到,其特征是氣流中氣體團的混亂無序運動。
層流或粘稠流:當達到低真空時,氣流會變成層流或粘稠。在這種模式下,氣體分子相互碰撞的頻率要比與泄漏通道壁的碰撞頻率高得多。
如果通過圓形通道從大氣到真空的泄漏小于10??W,而通過狹縫狀通道的泄漏小于10??W,則存在分子流態(tài)。如果這些值分別大于10??W和大于1W,則模式為粘性模式。在中間情況下的流動對應于分子-粘性流態(tài)。這種區(qū)別是非常有條件的,在實踐中可能會有很大的偏差,根據(jù)泄漏通道的幾何形狀而有所不同。